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九游专属2021礼包码 > 新闻动态 >
前言
16岁参军,年轻的他满怀理想与热血,成为了许世友的勤务兵。而就在四年后,他竟然从一个普通士兵摇身一变,成了副军长!
这一路走来,他经历了什么?是因为运气,还是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?他的军政委身份,又是如何成就的?别急,接下来的故事,也许会颠覆你对“命运”这个词的理解。
许上将的勤务兵此人正是陈海松。陈海松出生在大别山区附近,从小便受尽地主的磋磨。父亲总是跟他说只要忍一忍就过去了,但陈海松并不想妥协,但他一个孩子又能够做什么?母亲早早去世,他跟着父亲相依为命,早早起床、放牛、耕地,即便这样连温饱都不能保证。看着地主们丑恶的嘴脸,陈海松愤懑不已。直到1927年,革命思想传播到大别山区。在我党的努力下,地主豪绅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。陈海松积极参加革命活动,成为了儿童团的大队长,执行着宣传革命思想的任务。他对革命十分感兴趣,经常不着家,游走在各地方,尽自己所能完成任务。他很晚才到家,陈雪松的父亲并没有说什么,只是有时候会微微叹气。1930年,一支红军队伍路过大别山区,正好经过陈海松的家乡。看着穿着军装的红军战士,听着他们宣传的革命思想,陈海松极为向往。那年他16岁,向家人说了自己想要参军的愿望。但决定一辈子都埋头于田地的父亲又怎会忍心自己的孩子离去,他担心孩子一去不返,不同意陈海松参军。陈海松为此与父亲争吵不已,隔天他便跟随父亲前去田间耕地。他知道红军队伍今天就要离开了,内心挣扎不已。看着手中的锄头,看着远去回家拿工具的父亲,陈海松狠下心,抛下锄头往红军的方向跑去。他心想,待他参加了红军,有时间了就回去看看父亲。但没想到的是,他这次匆忙离开,竟成了与父亲的永别。陈海松赶上了红军的队伍,表示想要加入红军。而他想要加入的队伍正是徐元帅领导的主力红军,他们正在向陕北转移的路上。得知陈海松想要加入红军,他们自然十分欢迎。之后他便成为了许世友将军勤务兵。勤务兵干的事情很杂,不管是送地形图、还是整理资料,陈海松都得心应手。久而久之,陈海松便在这些勤务兵中脱颖而出,许世友将军时常夸赞他。闲暇之余,许世友将军就会不经意问起陈海松对红军目前情况的看法,陈海松说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,许世友大为夸赞。许世友将军不忍心他只是当一个小小勤务兵,便决定将陈海松送往前线,希望他能够在前线大放光彩。陈海松将许世友将军的知遇之恩铭记于心,想着未来某一天一定要好好报答。看着陈海松远去的身影,许世友将军期待他未来的样子。令两人没想到的是,四年之后他们再次相见,地位居然天差地别!血战沙场,一跃成为军政委上前线的陈海松成为了一名指战员。战场上的陈海松与暴躁的许世友将军不同,他十分平易见人,跟战士们打成一片。在与战士们的相处中,陈海松恰到好处地发挥指战员的作用,既安抚战士们的心理,又能鼓舞战士们的士气。战士们很喜欢跟陈海松待在一起,即便是听他讲一些军事知识,也感觉非常有趣。在前线战场上,陈海松与战士们同进退。他会指挥战士们巧妙地躲避敌人的追捕,也会亲自上战场将受伤的战士带回。陈海松还时常前去探望受伤的战士,了解并努力达到战士们的需求。1933年是陈海松大放光彩的一年。在杀牛坪,陈海松带领连队与当地田颂尧的部队对上。那个时候为了将我军一网打尽,田颂尧可是将全部的兵力都用在了围堵我军身上。而此时,陈海松带领的连队与敌军的5个团对上。兵力差距如此之大,陈海松究竟要如何解决?陈海松明白,此次战斗不能硬碰硬,只能智取。他先派出一小股兵力前去占领高地,然后居高临下对敌人进行反击。还没等敌人反应过来,陈海松又派遣一小股兵力暗中袭击敌军,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。我军攻击花样百出,敌人根本防不胜防。几天的时间里,敌军根本没有讨到好,不仅如此,他们损失惨重,还为我军“贡献”了一批武器。由于其优异的指挥能力,陈海松被任命为36团政委。10月,红四方面军遭到刘湘部的阻挠。看看田颂尧部,再看刘湘部简直是小巫见大巫。此时,刘湘部在陕北根据地围堵红四方面军,并想要趁此机会攻下万源。我党得知国民党的意图之后,派出第25师驻守万源。此时许世友正是在25师,见到陈海松到来,也十分惊奇,连连自夸:“我果然没有看错”。但现在不是叙旧的时候,他们需要与大部队一起守住大面山。敌军部队数量比我军高达数倍,陈海松等人并没有畏惧,而是依旧在阵地守卫。即便是子弹即将耗尽,陈海松带领战士们没有退后一步。为了拖住敌军的脚步,陈海松必须指挥战士们接连进攻,一刻不停。只有这样敌人才能将注意力放到他们身上,才能保证各方战场的平衡。接连几个昼夜,陈海松都没有休息过,只要战斗没有停止,陈海松就绝不停下。直到最后各方战场胜利的消息传来,陈海松终于松了一口气。他们坚守住了阵地,没有退后一步,为主力部队的胜利奠定重要基础。由于其优异的指挥能力,陈海松又被任命为红9军政委。而此时的许世友将军还只是副军长。仅仅四年的时间,陈海松就一跃升为许世友将军的上级,估计连影视剧都不敢这么写。而陈海松真真正正做到了,成为军政委的那一年,他才20岁。正值青年,本应在战场上大放光彩,却不曾想或许是他太过耀眼,以至于死神一步步向他逼近。血染沙场,英勇牺牲成为军政委之后,陈海松继续在陕北地区贡献自己的力量,带领部队消灭当地军阀势力。1937年,陈海松带领的红9军与马家军相遇。陈海松听说过马家军的凶残程度,更是知道其机动性强的特点。但就目前情况而言,红9军并没有其他选择,只能硬抗。后方国民党军队蠢蠢欲动,前方还有马家军的阻挠,红9军寸步难行。包围圈渐渐缩小,陈海松当机立断,晚上带领军队突袭。炮火轰鸣,几个昼夜的分奋力争战为红9军换来了一丝希望。他们终于成功突破包围圈,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,死亡无数。突围之后,陈海松等人并没有放下心来,因为不死心的马家军还在后方紧追不舍。在短暂休息时,陈海松将各部部长叫了过来,下达了重要命令。此命令一出,各部长都不同意。因为这次命令的内容是陈海松带领几百人拖延时间,这跟送死有什么区别?但情况紧急,陈海松态度坚决,各部长只好作罢。陈海松带领几百名战士吸引马家军的火力。而红9军的机关人员前往寻找红军的大部队。形势紧急,陈海松知道凭他们这么少的人数根本拖延不了多少时间,但能拖多少是多少。为了拖延时间,陈海松选择灵活作战,与游击战有的一拼。他这样的作战方式既能够消耗敌军的力量,又能够缠住敌军不让他们前进一步。马家军一时不知解决办法,陈海松便松了一口气。但还没给众人喘息的时间,一颗炮弹向陈海松所在的阵地袭来。土地瞬间被炸了一个大坑。原来马家军恼羞成怒,直接将大炮扛了上来,陈海松等人应对的愈发艰难。但他们没有退缩一步,而是选择另转阵地,继续与敌人拼杀。他们将马家军撕开一个口子,迅速转移到了另一阵地。拼杀了几天几夜,陈海松和战士们身上都有不大不小的伤口,但他们并没有多说什么。为了观察战场的具体情况,陈海松在枪林弹雨中躲避着子弹。但不幸的是,他还是被子弹射中的致命部位。那一刻,陈海松并没有想自己中弹了,而是想自己死了战士们该怎么办。陈海松眼中满是遗憾,最后永远地闭上了双眼。陈海松带领的战士们最后都英勇牺牲,但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,为红四方面军的转移作出了重要贡献。陈海松就这样埋骨于征战的沙场之上,或许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亲眼见证我党的胜利吧!或许真有天妒英才,陈海松16岁参军,20岁成为军政委,一路闪耀。若是能够继续征战沙场,说不定1955年授衔将领名单上也有他的名字。可惜没有如果,他牺牲了,但他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!
